在阿里巴巴将高鑫零售卖掉之后,黄明端又再次陷入“尴尬”处境。
今年1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这笔交易,在两个月后完成交割。
2月28日,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发布的公告显示,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的买卖协议交割已于2025年2月27日在香港完成。于公告发布的同一天,高鑫零售的董事会也率先迎来系列变动。
其中,黄明端将辞去董事会主席一职,取而代之的是华裕能,他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阿里巴巴出售所持全部高鑫零售股权的交易对手方为德弘资本,而华裕能正是德弘资本的创始人之一。
新血液注入,带来自己的管理班子并不足为奇。调整目前还只停留在董事会,未涉及到业务层面和管理团队。只是在董事会的重新洗牌后,黄明端又再次“被边缘化”。
淡化的创始人符号
对于大润发以及整个高鑫零售而言,黄明端创始人的身份有着别样的象征意义。
1996年,他在台湾创立并开出第一家大润发,又将其引入大陆市场,在华东等地重点布局。
2001年前后,外资涌入中国市场,大润发被迫直面来自国际商超品牌的挑战。其母公司润泰集团主动释出67%的股权,约合80亿新台币,与法国欧尚集团组建了中法合资的大润发公司。
借助国际领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大润发于2005年首次出现在中国连锁百强榜单中,跻身行业前十。
过往数据显示,在2010年,大润发营收已超400亿元,将家乐福等甩在身后,问鼎中国大陆零售业冠军。2011年7月,大润发与欧尚重新洗牌,以“高鑫零售”成功在香港上市。
在这十余年间,黄明端似乎总能踩中发展的关键节点,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一步步将企业壮大,大润发也收获了“陆战之王”的称号。与此同时,公司以及业内,黄明端也有了自己的“信徒”。
但历史只是胜者的赞歌,电商的发展速度之快,还是让大润发“掉了队”。
事实上,黄明端并非完全没有应对之策,只是在这场被称作“新零售”的商业革命中,又诞生了新的“陆战之王”。
“新零售”是马云在2016年提出的概念,强调线上线下零售和物流相结合。2017年是阿里巴巴启动新零售的元年,全面打造新零售的首站选择在了上海,而上海也正是大润发当年“登陆”的首站。
上海百联集团被认为是阿里巴巴选择的首个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于2017年2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11月,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图又填进重要的一块——高鑫零售。
这是阿里巴巴首次入股高鑫零售,斥资224亿港元获得后者36.16%的股份。之后,阿里巴巴集团、AuchanRetail S.A.(欧尚零售)、润泰集团三方分别拥有高鑫零售约36.16%、36.18%及4.67%的股份。
0.02%的微弱股份差异,使得阿里巴巴成为“强势”的第二大股东。彼时有报道称,阿里巴巴入股之后,对旗下超市迅速开展了全面的新零售改造,涉及门店、采购、供应链、营销等多个方面。
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伴随内部管理人员的更替。而此时这家企业已经有二十来年的历史,一路跟随黄明端的创始团队成员、老员工们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即便阿里巴巴希望尽快铺开有关“新零售”的系列调整,但初来乍到在高鑫零售体系内显然根基不稳,需要一位具有话语权和代表权威的人来主持一切。
于是,那样一则公告发出也就不足为奇。2018年1月30日,高鑫零售公告称,黄明端已辞任执行董事,但同意留任董事会投资委员会、营运委员会及披露委员会成员。代表原股东润泰集团的郑铨泰,辞任包括高鑫零售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以及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获委任为高鑫零售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
引入阿里巴巴集团原本是黄明端的“体面”之举——让高鑫零售在新零售时代下,能够走向另一个巅峰。不过,从其中或许也可以解读出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黄明端自认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18年被称作是高鑫零售数字化改革启动的元年,全年业绩表现并不佳,总销售营收1013.15亿元,同比下降1.0%;经营利润41.96亿元,下滑6.5%;净利润25.88亿元,同比下降7.3%。
次年5月,黄明端获委任为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在其带领下,高鑫零售业绩止颓。全年总销售营收1018.68亿元,同比增长0.55%;经营利润为48.90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28.34亿元,同比增长14.37%。
重回增长轨道后,阿里巴巴坚定押注高鑫零售是一项正确决定。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投入280亿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股份至72%,巩固了“强势”地位,成为真正的控股股东。
“助力”阿里巴巴完成由次到主的过渡后,黄明端也在半年后的2021年5月宣告退休,高鑫零售首席执行官一职由林小海接任。黄明端的创始人印记已然淡去。
新零售撤退
黄明端与阿里巴巴的故事始于2017年,这也是阿里巴巴与新零售故事的“正式”起点。
之所以强调“正式”,是因为林小海接替黄明端的戏码,在2015年5月就曾上演。彼时的主角是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以及银泰商业董事长沈国军。
2014年3月的最后一天,阿里巴巴宣布以53.7亿港元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持有银泰商业9.9%的股份及总额约37.1亿元港币的可转换债券,成为银泰的第二大股东。
此后,阿里巴巴接连增持银泰商业,期间也伴随董事会/管理团队的变阵。2017年银泰商业进行私有化,阿里巴巴对银泰的持股比例达到了74%。次年,阿里巴巴正式将银泰纳入麾下。
时间线上来看,高鑫零售是阿里巴巴收购银泰百货后的下一个目标。
而在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的2016年,盒马正式诞生。按照计划,这一新平台会在2017年内进一步拓展至全国范围。
可以说,以2017年为起点,阿里巴巴“新零售”变革的三驾马车——银泰、盒马、高鑫零售全部实现上路。
不过在近年,关于阿里巴巴“新零售”的调整声音不断传出。例如蔡崇信去年2月在财报电话会上的发言:“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之后发生的事也早已多有报道。从银泰到高鑫零售相继被阿里巴巴“剥离”,就眼下来看,盒马成为阿里针对新零售的“大清洗”中唯一的幸存者,也是阿里体系内,见证零售业变革的最后一道身影。
这并非阿里还抱有什么期待。事实上,关于出售盒马、高鑫零售的消息,曾几乎在同一时间流传开来。
扭转处境的关键恰恰在于盒马自身。自2024年3月接任CEO,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严筱磊对于盒马的盈利情况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去年最后一天,在阿里集团出售银泰、高鑫零售等事项相继落地之后,属于盒马的喜报才发出。
彼时的全员信中提到,“盒马在连续9个月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在过去一年里,我们服务的顾客数增长超过50%。”
“中国零售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30年,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穿越周期的历史时刻。”盒马对于自身处境并非全然不知,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而在经历过一次所有权更迭之后,高鑫零售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更能坦然承受。